捧飯(拜飯)

在柩前布置孝堂,以白布遮柩設靈幃,架遺像,置靈桌,供奉魂帛,魂幡,置一對蠟燭、鮮花,設香案、果品、燈火日夜不熄友之弔唁。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,有人捧三餐,有人捧二餐,早、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、洗腳手。
客家人「捧飯」是早、午、晚三餐,除提供亡者飽餐外,主要目的是「叫起叫睏」,是依據人世間的生活習慣投射而成,所以早晨要焚香喚醒亡者,同時準備臉盆水、毛巾、牙刷、牙膏、漱口杯等用品供其梳洗,傍晚再焚香提醒亡者休息就寢,宛如在世一般。

拼廳

指病人臨終前將家宅正中央奉祀神明、祖先的廳堂清理出適當地空間,將原本臥於病榻上的親人行「搬舖」搬移到正廳等待善終,一旦氣絕,即刻為亡者「蓋水被」。此外,另以布幔圍繞停屍處,除有美觀之效,且可免去外人驚見屍體之恐懼,該圍屍之布幔,民間稱為「吊九條」。

擔眠床架

此禁忌起因於古時床舖多為木製的「紅眠床」,該款床舖之上設有床架,以便架設蚊帳之用,所以親人一旦於床舖嚥氣,遂聯想到床架和蚊帳會宛如天羅地網般壓罩著親人的靈魂,使其無法順利昇天,害亡者永受「擔眠床架」之苦。

留三頓

台灣人的傳統認知中,亡者在早餐前過世,稱為「留三頓」,假使親人於晚餐後壽終,孝眷為禳解「沒留半頓」的壞徵兆,會延請僧道舉行「乞飯」的儀式,乞請亡者留下飯食,好讓後世子孫享用。

寄飯

「寄飯」是在靈桌上放置盛有白米之布袋及乾糧、薪柴,讓亡者自理炊煮,藉此彌補無法親自捧飯的遺憾。

報外家

「報外家」又名「報外祖」、「報後頭」,此一禮儀源自於昔日女權不彰,許多女子出嫁後常受夫家謀害或虐待至死,為避免冤情難申,所以娘家有權前來檢視遺體,宛如今日之驗屍。迨檢查完畢,娘家代表無異議後,方可入殮下葬,流傳迄今,演變成母喪報外家的禮儀。

豎靈

「豎靈」即為死者設立靈位。入殮之後,形體不可復見,乃設魂帛、香爐供靈魂停泊。

腳尾火/腳尾錢/腳尾飯

道教謂人死後需赴陰間報到,為讓亡者黃泉路上一路明亮,故備「腳尾火」。「腳尾錢」為亡魂往地府通關過橋之資。又恐亡者挨餓,故有「腳尾飯」之禮俗。過去均於人死亡後立即供奉,近年來喪事多在殯儀館舉辦,腳尾燈、腳尾錢、腳尾飯已省略或於豎靈後始為之。

腳尾經

道教誦《度人經》,以引領亡魂到陰間(開魂路),並有拔度亡魂之意。佛教則誦《彌陀經》,是期盼亡靈一心專念向佛,往生西方淨土。

帷堂、闔扉、示喪

依禮俗,家有喪應半掩門扉(闔扉),以白布圍水舖(帷堂),並在大門貼白紙示喪(如「嚴制」、「慈制」或「喪中」)。

報白

母喪,長子或長孫應親赴母舅家報喪,稱「報白」。父喪,則應向家族宗長、伯、叔等報喪。今人大都以電話通知聯絡。

乞水儀式

在亡者尚未入斂前,孝眷要先行「乞水」儀式,至喪宅附近的溪流進行乞水儀式。汲取潔淨之水回到家中,以供屍體沐浴之用。先由一位孝男向溪流中的水公、水婆稟明乞水之意,然後取出缽內的硬幣充當筊杯擲問,若得「聖筊」表示水公、水婆同意孝眷乞水,接著孝眷將硬幣投入溪流內,以此當作乞水之費用,再持陶缽朝順流方向汲取溪水,完妥後再恭敬地捧持回家。

做七

傳統喪禮受佛教「輪迴」及「十殿閻王」等說影響,而有「做七(做旬)」之俗。自死亡之日起,每七天需祭拜亡魂,直至七七四十九日止。「做七(做旬)」之俗已有千餘年,是佛教影響中國喪禮最深遠者之一。

接板

棺木必須在亡者入斂之前送至喪家,孝眷要在門口「接板」。「接板」時須以一袋白米(多為一斗二升)及一只桶箍(即固定木桶用的圓形竹環)置於棺木天蓋,白米主要是欲壓制新棺所帶來的「空棺煞」,而桶箍的意喻為孝眷日後要團結,因為桶箍為圓形,所以可用來意喻孝眷日後要團結。

入斂

又稱「入木」,意謂將屍體扶入棺木內,喪家為求吉避煞,往往會事先延請擇日師選定吉日良辰。

小殮

「小殮」是為亡者穿衣服,而依禮俗,先要行「乞水」儀式,為亡者「沐浴」,然後「更衣(襲)」、「化妝」、「飯含」、「辭生」、「放手尾錢」等。

大殮

「大殮」是為亡者入棺、蓋棺之儀式,即所謂「入木」。「大殮」後稱「殯」,謂亡者已成賓客矣。

功德法事

過去喪俗,葬前要作功德,延請僧道誦經禮懺,目的是超渡亡魂,普渡孤魂野鬼。

棺內物品

依臺灣傳統殯葬習俗,棺內物品一般包括:庫錢(銀紙)、七星板、棺席(底被)、屍枕、水被、桃枝或柳枝、過山褲、石頭、豆鼓、熟雞蛋或鹹鴨蛋,手巾、扇子、梳子,金銀紙和隨身庫(金銀庫),以及一對置於棺內的男女紙俑,為供亡者貼身使喚的奴僕等。但今因風俗改變,在棺底鋪庫錢、銀紙、木屑、茶葉或衛生紙,這都是土葬或「打桶」才有使用。

桃枝或柳枝

昔日入殮會將桃枝或柳枝置於棺內,意謂供亡者往陰間路上驅狗或拄杖使用,今人多已不用。

水被

內於棺內覆蓋屍體的被子,一般以白布中綴紅布,現今亦有以陀羅尼經被覆之。

金銀紙

遺體入棺後,除了以庫錢或銀紙填塞固定外,依傳統禮俗左腳踩一金紙,右腳則踏一銀紙,稱「左踩金,又踏銀」,喻富貴之意。

刈金

是北部的金紙,中、南部較少用。刈金用途很廣:拜神禮佛用、掃墓祭祖用、拜地基主用祭祀陰神用、七月普渡用、是各種祭祀都可用的金紙。

庫錢

民間俗信認為,每個人出生之前,都必須向閻王借錢投胎轉世,死時必須帶更多的錢回到陰間,這些帶回去的錢也就是庫錢。於超渡法會後集中焚燒,子孫則必須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圓圈,避免孤魂野鬼前來搶奪。

過王儀式

一般民間孝眷會藉做七之際,另延聘僧道前來誦經超渡,並為亡者舉行「過王」儀式,備辦豐盛的供品祭祀冥府王官,請求王官赦宥亡者生前所造之罪愆。

閩、客兩籍在三七/四七的定義

閩南人三七為孝女主祭,故別稱「孝女七」或「查某子七」,孝眷於四七時依例不拜,改請外人前來主祭,因此別稱「乞食七」,客家人則是三七仍為孝男主祭,四七才由孝女返家主祭。

封釘

依傳統習俗,父喪須請伯父、叔父或同姓宗長負責封釘,其中以伯父、叔父為第一順位人選。依傳統習俗,母喪必須以舅父為封釘之第一順位人選。

移柩

遺體入殮後,棺木稱為「柩」。「移柩」是出殯前,把靈柩移出庭外,或稱「轉柩」,是整個出殯告別儀式的開始。

家奠/公奠

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,先由子孫再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外戚、族人先後奠祭,是為家祭(奠)。家祭(奠)後由死者朋友拈香奠祭,今人交遊廣闊,大都於家祭(奠)後行公祭(奠)儀式,由外賓弔唁致祭 。

發引辭客(謝客)

發引是啟動靈車,即出殯之意,把靈柩運送至墓地埋葬或火化場火化。而喪家在出門後停棺辭謝送葬之親友,稱「辭客(送客)」。

返主、安靈

葬畢奉神主(魂帛)以歸,即古之所謂「送形而往,迎精而反」之意,是為「返主」。為神主(魂帛)安位祭祀,稱為「安靈」。

百日、對年、三年

人死亡後第一百日舉行之祭祀儀式,應舉哀。人死亡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祀儀式,即古喪禮之「小祥」(兩周年稱「大祥」),應舉哀。依古禮父母之喪要守喪三年(27個月),唯今人僅於喪滿周年後,擇期舉行「三年」祭祀,即古之「禫」禮,表示仍遵守「三年之喪」之禮。

除靈、合爐

「三年」之後,表示服喪期滿,喪禮結束,一切作息恢復平常。擇一吉日把亡者靈位除去(除靈),神主(魂帛)燒化,亡者名字寫入祖先牌位,並把些許香灰放入祖先香爐之中,從此與歷代祖先合祀,稱為「合爐」。